写在前面
跨年的时候去巴黎玩了几天,拖到现在终于把游记/攻略写出来了。最早好像是先听说了巴黎,再知道了法国和欧洲。在小说,课本和电影中,已经对这个城市有太多预设的滤镜了,在2025年的伊始终于也可以亲眼看一看。 但是全写感受我大概率手指抠烂也写不出什么,所以决定主要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一下去过的地方和做的事情。
落地-交通
巴黎的交通查询主要是使用Île-de-France Mobilités这个app。可以在上面购买次卡/日卡/周卡,但是周卡需要注册账号,登录后才能购买。而一落地就让我想破口大骂的一点是,这个注册需要法国+33的手机号验证,所以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一个可以接收短信的法国号码,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柜台找人工办实体卡。我试了好几个线上sms代收的服务,但是没一个成功。除此之外,对于使用周卡的人要额外注意在办卡时需要一张一寸的照片,可以提前准备,拿A4纸打印出来让工作人员给你裁剪也是可以的,并不需要很标准的证件照。当时工作人员让我去拍了那种背景是埃菲尔铁塔的游客大头照,因为这种只需要3欧,但是一版的证件照要8欧。我们当时运气很差,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排到,所以要去柜台办周卡的话,建议给落地之后的行程再多流出一个小时的缓冲时间。巴黎的地铁有几个让我非常无语的点,站内换乘有时候绕到直接迷路,很多楼梯,在蒙马特高地那站出地铁的螺旋式扶梯至少绕了五个圈。站外的地铁标识也不明显,真的要走得很近才能发现。夸一下DB,虽然火车准点率是狗屎,但是至少电子化做的不错,我市本地的交通app做的真的超棒。
圣米歇尔山
一个我和别人提起,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我去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和国人提起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周杰伦的专辑封面。看简介好像是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个圣地,即使是冬天的淡季,也有许多游客。 第一眼确实挺震撼的,孤岛上的城堡就孤零零地在太平洋的边缘。但是景点里面就没有那么惊艳了。本人走在修道院里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的是《黑山羊之死》,人这一辈子看过华琼苒就定型了。
橘园,蓬皮杜和卢浮宫
因为时间有限,只去了三个对欧盟学生免费的博物馆,拍的一些照片上传到了我的相簿。
-
橘园:是三个馆中最小的。亲眼看到几面墙的睡莲的感觉真的蛮不一样的,要是人没那么多然后灯光再亮一点就好了。 -1楼的特展是Heinz Berggruen的收藏。下面的图2也是特展中的一幅,因为特展里太多抽象派的作品,导致我一开始看这幅画以为画的是一个猪头士兵,我还问朋友为什么这要画个猪头。。朋友给我指出哪里是下巴哪里是鼻子我才看出来画的是个人。
-
蓬皮杜:在蓬皮杜解锁美术馆五分钟入睡的成就(?),因为4楼电影展厅的灯光和沙发,对于走到脚底板痛的游客简直是完美的休息地。才在课上学到的readymade的内容,就在蓬皮杜亲眼看见了(杜尚的Bottle Rack因为挂在天花板上,几乎没几个人停下来看,大概都去看小便池了)。不敢想象在巴黎的初高中上美术课会有多幸福。除开睡了一觉,蓬皮杜其实是这三个里面我最喜欢的博物馆。
-
卢浮宫:在卢浮宫真的很容易和同行人吵架。因为有名的作品太多了,莫奈的画都只是放在角落里一不小心就错过那种, 有人是打卡派有人是什么都要看派,我逛的时候就听见有情侣用中文吵架:“怎么就看那么几个“, “这些都是主要的,光这些就要三个小时,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吗?” 所以建议有同行人一起逛卢浮宫的话,一定提前同意哪些要看,哪些不看,实在说不通就进馆之前就分开逛,之后再汇合。不然中途谈分开对感情和心情都有伤害。专门为卢浮宫之行规划的路线,实际上因为这个规划反而走马观花的感觉更强烈了,体验并不好。。但是还是附上。
这几个博物馆逛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狠狠地嫉妒在巴黎长居的人。已经能想象到上美术课的学生,在某个周中就能轻松地看到在课本上提到的作品。
写在最后
在巴黎的几天,计划好的行程总是因为意料之外的情况有些混乱,甚至可以用不愉快来形容。遇到的让我很开心的事情总是在计划之外的。吃到的最满意的一个餐厅不是预约的法餐厅,而是在巴黎圣母院旁边的一条小巷子看到招牌觉得非常对眼的海鲜餐厅,最后还发现老板是中国人。在蒙马特高地的教堂里刚好碰上了唱诗。最喜欢的一个地点是本来不打算去的二手市场。去过不少城市,发现我一定要很闲地晃悠,有非典型游客的体验,才会第一次去就喜欢上这个城市。不然总是会有一种我不是在给自己旅游的感觉,下次旅游尽量P一些!